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新聞專題 > 紙上博物館> 〔紙上博物館〕竹子湖稻鄉風華 蓬萊米故事館

紙上博物館

字級

〔紙上博物館〕竹子湖稻鄉風華 蓬萊米故事館

【人間社 薛斐文 台北報導】 2021-11-06
陽明山國家公園竹子湖地區,是百年前日人在台灣培植「蓬萊米」的基地,早年設立的事務所如今變身為「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」,館內除了展示稻米的故事外,也蒐集農作相關諺語,讓參觀者了解先民的生活智慧。

台灣早期未栽植水稻,原住民多以粟(小米)為主食,直到明末鄭成功來台,發現台灣適合栽植水稻,於是引進「秈稻」栽植;秈稻耐熱耐旱,所碾出的米為「秈米」,米粒較長,但粘性差,也就是俗稱的「在來米」。

日治時期,來台的日本人吃不慣在來米,於是引進日本粳稻試種,但一直未成功。直到1921年,當時擔任台北州農務主任的平澤龜一郎在攀登七星山時,發現竹子湖地勢高、氣溫低、水質好,地理氣候條件與日本九州相似,於是建議台灣總督府在此試種日本水稻。

1922年起,台北州廳在竹子湖地區試種日本九州「中村種」水稻成功,旋即於1923年設立「竹子湖原種田事務所」。但「中村種」水稻移植平地卻告失敗,經日籍技師末永仁提出「幼苗插植法」,擴大栽植面積6倍。

然而,1925年「中村種」卻遭受嚴重稻熱病危害,日人於1926年選出耐病性強、由日本稻「伊予仙石」純系分離選出的耐病性品種「嘉義晚2號」,全面取代「中村種」,並普及至全台種植。

同年,在台北鐵道飯店召開的日本米榖大會上,第十任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伊從台北州農務種藝課長磯永吉建議的「新台米」、「新高米」及「蓬萊米」三個名字中,欽點「蓬萊米」作為在台栽培改良的日本稻新品種名稱。

磯永吉致力培育蓬萊米,對於台灣稻米栽培貢獻良多,也大幅改變台灣農業,他於1928年轉任台北帝國大學(今台灣大學)農業系;二戰結束後,他仍留在台大任教,直到1957年以71歲之齡退休才回日本,因而被稱為「蓬萊米之父」。

為了感念磯永吉對台灣農業的貢獻,台灣每年寄送蓬萊米1200公斤到日本,直到磯永吉於1972年逝世為止,享壽86歲。磯永吉在台北帝國大學時期的研究室,由台北市政府於2009年指定為市定古蹟,台大農藝系經過修繕後,命名為「磯小屋」。

另一名畢生投入稻米品種改良的末永仁,在台中州農事試驗場進行日本稻雜交育種工作,於1929年選出產量高、品質優良、抗稻熱病、適應性強的「台中65號」,全面取代「嘉義晚2號」,甚至推廣至硫球、尼泊爾、伊朗等地栽植,因而被稱為台灣「蓬萊米之母」。

台北市政府有鑑於「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」是台灣蓬萊米培育場的歷史價值,於2009年公告為歷史建築,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2011年接手,歷經4年規劃打造為「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」,於2015年底開放參觀。

開幕當天,由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親手塑造的「蓬萊米之父-磯永吉」、「蓬萊米之母-末永仁」胸像,也同時揭幕。故事館內設有影像播放室、主題展示區、詩牆和風景地貌照片,展示蓬萊米育種的相關故事。

在開幕典禮中,台大農藝系教授謝兆樞將復育成功的蓬萊米古穀種「中村種」贈送故事館,為故事館平添佳話。謝兆樞表示,由於台灣早已無「中村種」,而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寄贈的10顆「中村種」種子,在台大磯永吉學會的冷藏庫存放已超過30年,前幾年首波復育並未成功。

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有感於「中村種」對於台灣稻作史意義非凡,於是再捐贈50顆種子,台大農藝系終於在2014年培育成功3株幼苗,讓「中村種」在台復活。

館內除了有斗笠、蓑衣、風鼓等農具之外,〈稻作鼓粒百寶箱〉內蒐錄有農事相關諺語,例如:「初一落雨,初二散;初三落雨,稻月半」、「冬節在月頭,卜寒在年兜;冬節月中央,無雪也無霜;冬節在月尾,卜寒正二月」,句句都是先民的生活經驗與智慧。

民眾可以從故事館裡典藏的農具、解說圖板、照片及模型,了解「水稻的一生」、「台灣24節氣諺語」、「舌尖上的台灣米食」等內容,藉由對「蓬萊米原種田」的認識,延伸體驗台灣農業社會的常民生活與米食文化。
12345678910第1 / 11頁
追蹤我們